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課程活動紀實】如何有趣地學習倫理?教學現場的多元可能性

【公事所課程活動紀實】

如何有趣地學習倫理?教學現場的多元可能性

📒課程:倫理與衝突/蔡錦昌老師

倫理道德的議題乍聽之下有點枯燥嚴肅,學生也可能會覺得這類課程有點教條式教育的感覺,因此,如何在教學現場嘗試多元教學方法便相當重要。蔡錦昌老師本學期有機會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包括碩博士生、高雄專班和澎湖專班)教授「倫理與衝突」這個課程,就希望嘗試不同以往的教學方式以增進學生的參與和思辨,讓學生更能應對公共事務中的複雜倫理議題。

首先,蔡老師透過採用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所研發的「倫流說理2.0」桌遊來增進同學學習興趣。該遊戲可以採取不同模式讓學生從遊戲中熟悉倫理理論的運用。蔡老師先講授同學道德發展的六大階段,以及四個主要的倫理理論(效益論、義務論、德行論、關懷論),然後運用「倫流說理2.0」桌遊讓同學作為玩家抽取企業和醫護的個案情境卡並說明自己的決定和理由。透過這些遊戲的過程,可以讓同學知道自己的論述在別的同學聽起來是否符合特定倫理理論的論述,然後老師也可透過遊戲讓同學澄清自己對於理論的理解程度。這一寓教於樂的遊戲過程讓不少同學感到有趣,也增加了許多同學之間、以及老師和同學之間的互動。

再者,蔡老師運用實際的個案來讓同學練習倫理決策模式,並讓同學分組練習,而且要向其他同學說明自己對個案行動者提供的建議方案。蔡老師首先教授學者James Svara的倫理三角之決策模式以及分析過程,然後先以一個基層社工的個案帶著所有同學來熟悉此一模式之應用;接著,蔡老師進一步分組讓同學練習兩個個案,讓小組成員思考一位市政府主管跟一位非營利組織的執行長各自的倫理兩難,在教室白板或是google sheet文件紀錄下練習倫理決策模式的過程,而且要對全班說明整個練習結果,再由老師給予講評並釐清同學的疑惑,這都讓同學更熟悉如何理論如何運用於實務。

此外,除了課程的面對面教授外,蔡老師也將自己的教學影片放到網路大學,讓同學利用自己有空的時間觀看,並利用討論區讓同學發言互動。例如,蔡老師採用學者Michael Sandel所談的電車難題此一經典案例,請同學看完影片後在討論區發言說明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選擇以及理由,並且回復其他同學的發言。這種兼採實體跟線上的上課方式也增加了同學在學習上的彈性。

蔡老師期望上述這種運用桌遊、實際個案、線上學習的多元教學方式,可以讓倫理教學更活潑生動一些,也讓學生更能了解倫理理論的內涵以及如何運用在實際的公共事務個案。蔡老師也提醒同學,倫理的思考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重要的是邏輯思辨之訓練和自身的反思。

️‍️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