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淨零之路,為何碳稅?-專題演講紀實

淨零之路為何碳稅

  當「淨零」儼然成為時下熱門議題,邁向淨零之路,我們只等待科技解方?抑或這將成為尋找聖杯之旅?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教授於20231212日,在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荒野保護協會和碳稅聯盟所合辦的「為何碳稅」演講中,為滿堂聽眾講解如何運用碳稅等經濟工具進行減碳和除碳,以利台灣淨零之路(按國內政策為2050年;按聯合國最新標準則是2040年前達標)。

淨零之路,人人有責。蕭老師提到現在全球的碳預算,大約只剩十年就用完了,之後新增的排放量就是「碳債」。每個排放者排放一單位溫室氣體時,相當於欠後代子孫一單位碳債,未來要用「碳移除」的方式來還債。而我們是最後一個還有能力還債的世代。

淨零之路需要符合學理的政策工具,包括以碳定價為主的經濟誘因工具,和行政管制(降低電力排碳係數、設立各種行為準則、限制高暖化潛勢溫室氣體之產業活動等)。這些政策工具缺一不可,互相搭配,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而經濟誘因工具更是不可或缺。減碳方面,從對壞財課稅(tax the bads)、鼓勵好事、好財(reward the goods)著手,包括「碳稅(以價制量)」、「總量管制以及排放交易(以量制價)」以及「財政中立」等;除碳方面,包括只使用除碳基金的利息而形成的「除碳費」、涵蓋排放權和除碳責任的「溫室氣體排放交易系統」等。

而總量管制與碳交易制度要能有效,必須立基在準確可靠的資料上。實務上主要問題包括:排放源有誇大、造假的誘因;排放源及其委辦的顧問機構和檢測機構有資料造假的誘因;查核機構對造假視而不見等服務能力和品質方面的問題。所謂獨立第三方非政府組織的名單起起落落,目前全球四大組織中,已有三家爆出弊案,其中,Verra於年初被英國衛報報導認證不實,引起不小影響。20203月台灣中油向殼牌公司進口的碳中和液化天然氣,即是該組織所認證的國際森林保育計畫。

目前台灣法規中(氣候變遷因應法)的「碳費」,但收取碳費的政府單位,極可能無力替被收費的排放源做到溫室氣體減量。以現有環保規費如空氣污染防制費為例,由於用途受限,使得費率皆低,連帶使減量誘因大打折扣,儼然成為該單位之小金庫。臺灣若改課徵「碳稅」,統籌統收,接軌國際,採用符合歐盟水準的碳價格,並落實財政中立原則,藉由稅收循環機制還稅於民,並移除溫室氣體,較可能收償還碳債之效。

與會者背景多元,來自校內財管系、社創所、教育所、企管系和公事所等單位。在整整兩個半小時的演講中,講者和聽眾討論互動熱烈。在大學講堂裡,除了教學研究,還能實際為邁向淨零做些什麼?蕭老師強調減碳和除碳責任不應侷限於業界和政府,其他非政府組織也應負起前述責任,大學即是其一。透過「內部碳定價」,可運用經濟誘因,促使更多人得以參與,負起此責任。公事所張瓊婷老師於會中亦就教於財管系蔡維哲主任,嘗試開啟「內部碳定價可否/如何在中山大學實行」之討論。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