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宜臻/台灣濕地保護聯盟常務監事
謝宜臻學姊在2002年進入公事所,公事所的學科領域較為廣泛,有些不是學姐原來所學的專業,而學姐遺憾的是,有些學科當時沒有「被強迫」好好學習,因為這些只有在這兩年有機會接觸到。
學姐大學剛畢業就進入媒體業,大學時期也接觸過野百合學運,當時正是社會運動蓬勃發展的時期,許多同儕也投入工運,但身為女性的學姐自覺在裡面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後來接觸到環保議題,因而開始了媒體工作與環保運動。目前環保濕地議題的NPO組織經歷過轉型,由過去抗議倡議為主,轉變成組織化、建制化的組織,在擴大組織的同時也要維持創新的能力,以適應台灣環境議題的變化。而目前台灣的濕地,特別是南台灣的,幾乎都和謝宜臻學姐的努力推動有關,例如高雄市15個濕地中,有10個是學姐所推動的。
2004年畢業前夕,學姐思考著已經推動這麼多濕地,下一步要如何進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考量點是,身為一個女性在高雄的發展是有限的,因此,學姐後來選擇出國就讀英國倫敦大學地理學博士,也參與了聯合國的一些計畫,並持續關注台灣環保走向國際化。
NGO的類別大致可分為傳統先佔型、倡議型、社會功能彌補及Z世代青創團體等,而學姐所在的台灣濕地保護聯盟也轉型過多次,從一開始的倡議型,目前進入到社會功能的彌補階段。當組織規模越大,開始發現年輕人更傾向會想用自己的專長去成立一個新品牌,東部、北部、墾丁都有非常多案例,目前也需要持續創新才能永續經營。
最後,學姐也提出對公事所的建議:可以加強論述及撰寫報告書的能力,若同學未來想要進入NGO工作的話,很多人很有熱忱、其他方面也都表現得很好,但報告書寫得不夠好,只是把數據做成表格,卻不會論述,因為他不知道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以及做了之後對組織、社會的效益為何。所以建議學弟妹在規劃事情前,也要思考這兩件事情,並在執行過程中不斷去論述這些效果,讓結案報告寫得更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