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不是過客,是可以一起走的夥伴─看見大學的社區參與影響力

【公事所教師研究成果分享】

不是過客,是可以一起走的夥伴─看見大學的社區參與影響力

謝政勳

 

體驗有其面向如地理、藝術、文學、科學和歷史等。所有的學習都源自於這一片土地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生命。

Experience has its geographical aspect, its artistic and its literary, its scientific and its historical sides. All studies arise from aspects of the one earth and the one life lived upon it.

 ─John Dewey(1899)

前言

    實踐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對於大學的在地連結與發展而言,已是目前極為重要的趨勢之一。公事所助理教授謝政勳於2018年起,在管院USR計畫框架下,開設「公共事務管理實務體驗學習(農村組)」與「非營利組織管理研討」等課程,以農村社區為學習實踐場域,並申請到2021年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補助,對於前述實習成果進行反思並評估產生之影響成效。

        前述課程採用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及「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教學模式,讓學生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深化對地方議題的認知並增進問題處理與溝通的能力。課程場域為旗山區最南端的農村—南勝社區,因合作關係已持續四年,故在研究中採五階段(投入、產出、結果、影響、全面影響價值)架構的「全面影響衡量與管理(Total Impact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TIMM)」模式,藉由關係人(「內部關係人」與「外部關係人」)之深度訪談(包括社區組織核心參與者、社區多元就業方案執行者、修課學生、大學USR相關團隊)、學生自評/互評等資料進行評估USR實踐所產生的改變效益。以下為研究成果之初步發現。

https://rpb73.nsysu.edu.tw/static/file/234/1234/img/4093/709504438.jpg
USR之利害關係人分析

USR課程成果究竟影響了什麼?

        過去四年,公事所學生在旗山南勝社區推進的在地議題包括:社區產業優化加值(利用廢棄荔枝木製作餐具並優化遊程)、社區景觀改造(製作紙漿公仔點綴社區公園)、社區眷村文化轉譯(記錄眷村耆老生活記憶)、社區多元文化傳承(多元文化料理故事記錄)等,對應TIMM架構所探析之影響重點摘述如下:

1.經濟面影響

    藉由學生推動社區荔枝木餐具優化的結果,根據訪談歸納出在經濟面的影響有:增加社區產品的能見度與接受度;提升社區產業的價值與價格(透過包裝設計改變社區產品形象、提高銷售量);提高社區經濟收入盈餘(有上百萬元);課程產出納入社區遊程增加特色(課程產出有助社區發展小旅行、DIY活動);學生參與提高長輩學習意願。故可知藉由課程中學生的創意行動實質影響既有產品價值的優化與提升,繼而提高社區經濟盈餘。而過程中學生與社區居民的互動亦提升社區認同與參與意願,對社區持續創生發展有所助益。


https://rpb73.nsysu.edu.tw/static/file/234/1234/img/4093/888024729.jpg
2019年學生協助社區產品產品加值設計

2.稅務面影響

    根據TIMM架構中的概念,稅務面向可視為社區產業的利潤回饋,即將收益回饋社區居民以提升社區福祉。故根據訪談結果發現,社區收益盈餘部分回饋社區投入的面向有:回饋社區長輩共餐、回饋綠色照護、協助青年返鄉項目等。故可知,課程針對社區產業優化及改造社區景觀實有助於提升社區發展協會的經濟收益,亦間接在稅務面產生影響。

3.環境面影響

    藉由課程讓學生與社區討論社區特色元素後,再加以設計創意公仔,學生與社區居民共學製作。該行動為公共場域增添亮點元素,使空間更有特色。另該研究觀察發現,在泥漿公仔工作坊操作過程,居民態度從起初的害羞,逐漸變的孰悉與熱絡,這同時即為大學與社區逐漸累積信任感的過程。歸納在環境面的影響有:增進世代間交流與連結、社區參與踴躍且獲得外部肯定、青銀共創增加長者活力與參與意願。


https://rpb73.nsysu.edu.tw/static/file/234/1234/img/4093/502277622.jpg
2020年學生與社區共創社區意象

4.社會面影響

    藉由課程,學生針對在地文化進行記錄保存行動,引動居民參與,尤其打破過去既有眷村生活場域與社區生活場域的竹籬笆,讓大陳島文化得以被看見,並陳述那一段遷台定居當地而沒有被記錄、逐漸被淡忘的生活史。因學生的課程活動,觸發許多長輩的生活記憶,逐漸勾勒出那一段漸被遺忘的歲月。根據訪談結果得出的社會面影響有:透過課程提升社區凝聚力、心理層面的紓解以及產生愉悅感受;學生的活動影響居民參與的積極度;青銀共學讓社區長者感到活力與提高學習意願;引動眷村住民與社區組織的連結;保存在地文化並增加社區眷村文化的能見度;課程產出成果可提升地方的光榮感。

‧USR需要社區,但社區不一定需要USR?

   研究認為USR教學實踐應精確對接社區需求及在地議題,始能產生共好效益。最後,針對USR協力社區提出之建議與省思,重點分述如下:

  1. 大學教師在學生進入社區場域前應給予必要之知能,學生社區參與可被完全賦權(empower),而非教師持續介入主導。學生可扮演社區與學校間的協調溝通角色,老師於過程中適時引導,讓學生構思處理地方議題的最佳行動方案。
  2. 大學應積極鼓勵學生的社區參與,提高意願(誘因)即是相當重要的課題。故課程設計除修習應有的學術知能,亦可引介業師增加學生學習實務面技能(學校老師不會教的事),使學生在社區場域得以「學用合一」。
  3. 就總體成效評估,社區幹部對於大學學生進入社區承擔責任給予高度肯定,尤其可與社區建立穩定、信任的協力夥伴關係。學校師生為社區留下可持續推動的成果,進而建立相挺的關係與情感支持。
  4. 有社區核心領導幹部在訪談中談到:「雖然有大學的陪伴讓社區會成長得比較快,但地方是社區自己的,不是學生的!」。顯見社區對大學雖有期待,但亦認知大學的陪伴無法長久,仍須回歸居民自主參與發展,大學則轉化為社區重要的後援力。

【本研究感謝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經費補助】

 更多教師研究成果分享https://pam.nsysu.edu.tw/p/403-1234-5066.php?Lang=zh-tw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