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疫情期間非營利組織提供服務之關鍵能力為何?以台灣慈濟個案進行探討

【公事所教師研究成果分享】

疫情期間非營利組織提供服務之關鍵能力為何?以台灣慈濟個案進行探討

https://rpb73.nsysu.edu.tw/static/file/234/1234/img/4093/COVID-19.png

       COVID-19疫情迄今兩年多,形成全球範圍的公共衛生危機以及造成許多人民生命消逝和總體經濟上的損失。而非營利組織在疫情中之角色其實值得仔細思量。首先,非營利組織在這種緊急危難的時刻扮演著重要的社會支持角色,許多非營利組織,例如食物銀行或其他慈善團體,在社會大眾受到疫情影響時可以提供許多緊急物資糧食援助。然而,非營利組織也如同其他部門或個人一樣,難以自外於疫情帶來的衝擊;其本身內在的限制,例如仰賴志工和不穩定的捐款,可能會讓Salamon(1987)所言的「志願失靈」(voluntary failure)的情況在疫情下更顯嚴重,甚而影響到組織存續。

        也因此,本所蔡錦昌老師吳偉寧老師以及美國夏威夷大學洪家科老師希望去了解在COVID-19疫情期間非營利組織所需具備的能力(nonprofit capacities)有哪些。特別是,本研究以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非營利組織之一—慈濟基金會作為個案研究對象,藉此了解哪些非營利組織之能力有助於組織度過疫情衝擊,並能持續在自己國內和國際間提供服務。研究成果於2022年發表於Scopus國際期刊《災害管理》(Journal of Emergency Management)針對COVID-19災害回應和復原的特刊中(Tsai, Hung, & Wu, 2022)。

        蔡老師等人針對慈濟高階主管、合作組織、政府官員、社區管理者以及對慈濟深入研究的學者進行訪談,並運用其他次級資料(如慈濟各國官方網站和月刊)進行分析。此研究發現,慈濟在台灣所做的疫情回應主要包括與政府合作(包含捐贈BNT疫苗)、社區關懷以及運用其醫療專業。再者,在全球防疫協助上,慈濟主要投入於全球合作、防疫物資捐助以及社區關懷。

        本研究發現慈濟之所以能快速、廣泛及有效回應台灣和國際疫情,主要是具備下列三個因素:清楚的使命和擁有具魅力的領導者、具備豐富的災害救援和復原經驗、積極主動投入的志工群。此外,本研究亦發現,慈濟可以度過疫情衝擊並持續參與疫情救災之兩項組織能力為財務管理能力(包括募款能力以及財務結構多元化)和適應能力(包括運用其四大志業以及在其他國家與在地組織之合作)。

        這些從慈濟個案觀察到的特質,都可以提供其他非營利組織面對疫情挑戰時之參考。同時,本研究亦從慈濟個案中發現一些非營利組織在疫情回應可能的挑戰之處,包括如何審慎因應不同宗教文化系絡下受助群體的需求,以及在投入國際救災時如何克服種種困難尋求當地公部門和非營利組織的合作,這些亦會是非營利組織投入疫情救災時需要思考的關鍵議題。

 更多教師研究成果分享https://pam.nsysu.edu.tw/p/403-1234-5066.php?Lang=zh-tw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