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交通政策影響評估的新方法 公事所研究成果獲刊國際一級期刊

【公事所教師研究成果分享】

交通政策影響評估的新方法  公事所研究成果獲刊國際一級期刊

交通規劃是城市治理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面向,但是為何有些都市交通政策規劃後的執行成效,不易符合預期?原因之一,即在於政策規劃評估時常隱含了如下假定:個人之間的行為決策是相互獨立的,且將社會經濟特徵(如收入、年齡等)納入分析即可掌握人們的異質性。

然而,不少社會科學的研究文獻都已指出,人們的日常行動和決策,都可能受到彼此的行為決策所影響,尤其是在人們有著更加頻繁與複雜之互動的都市社會中,公共管理者或研究者將難以使用傳統的交通政策影響預測模型,來掌握政策實施對於社會整體之影響。此外,外顯的(可觀察的)社會經濟特徵雖然可用以協助預測人們的行為決策,卻無法直接反映個人之間的異質性,對此,尚須了解人們潛在的(無法直接觀察的)心理認知與行為決策特質,以能更精確地進行政策評估。

沿循此問題意識,本所謝旭昇助理教授,以臺南市中心為研究場域,透過都市交通的實證研究,辯駁前述傳統政策評估未臻合理的假定,並建立改善的政策評估方法,研究成果“Transport policy evaluation based on elasticity analysis with social interactions”(基於社會互動彈性分析的交通政策評估)一文(研究架構參見圖1),刊登於JCR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中運輸學與經濟學領域一級期刊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運輸研究輯A:政策與實務)。謝旭昇認為,良好的政策評估並非僅止於檢核政策實施後的成效,也需要在政策實施前預測政策的影響,為此,就必須在政策影響預測中,評估個人之間的互動和異質性如何影響了政策成效。

https://rpb73.nsysu.edu.tw/static/file/234/1234/img/4093/242922166.jpg

圖1 研究架構(資料來源:改繪自Hsieh, H. S., 2020. Transport policy evaluation based on elasticity analysis with social interaction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 139, 273-296)

這份研究首先以都市街道環境實景之圖像為基礎,加入「不同的交通政策之類型與實施程度」(如停車場配置密度、停車收費方式及費率等)以及「街道環境中不同的集體交通行為狀態」(如車輛占用騎樓、人行道之狀況),來模擬出32種供個人進行交通行為決策之情境(如要將車輛停放在商店前之路邊,還是要使用某個停車場)。此研究將該些情境併入面訪問卷調查中,調查了192位臺南市民在複數情境中的交通行為決策。藉此,便可將集體行為對個人行為的影響效果,納入交通政策影響評估中。

實證結果發現,個人的交通行為會受到集體的交通行為所影響,例如,當在一個越多車輛占用人行道和騎樓的地區,來訪者將車輛隨意停放的機率也越高(參見圖2),對此,交通政策的實施便需要將此種相互作用納入評估,以制定出可達成政策目標的措施。因此,此研究考慮到,當個人作為都市集體的成員之一,個人行為的變化將改變集體行為的狀態,此又使得受改變的集體行為再次影響了個人行為,產生了人們行為之間持續的相互作用,故研究將此一機制導入於政策影響的預測模型。基於此預測模型,便能在特定政策目標的設定下,評估所需實施的交通政策類型及程度。

https://rpb73.nsysu.edu.tw/static/file/234/1234/img/4093/673802862.jpg

圖2 交通行為互動的現象例:市區商店街騎樓受車輛占用之情形越嚴重時,商店街來訪者選擇違規停放車輛的機率也會增加(資料來源:謝旭昇攝)

此外,在預測模型中,透過分析每個個人在前述各種情境中的交通行為決策之間的相關程度,來評估個人潛在的行為決策特質之影響,外加,透過分析個人的道德規範、態度、行為控制感等心理因素,來強化對個人心理認知的掌握,而這些對於人們異質性的考量,皆有助於預測政策的影響。整體而言,此份研究提供了一種更為細緻的交通政策評估架構與方法,可作為公共管理者與研究者思考如何改善政策評估之參考。

 更多教師研究成果分享https://pam.nsysu.edu.tw/p/403-1234-5066.php?Lang=zh-tw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