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情感竟然是城市轉型的原動力?!游尚儒老師引介城市地理學最新研究視角

【公事所教師研究成果分享】

情感竟然是城市轉型的原動力?!游尚儒老師引介城市地理學最新研究視角

你知道什麼是情感氛圍嗎?你知道是什麼樣的情感動力在驅動城市轉型?又是什麼樣的情感氛圍能夠改變城市水岸與權力地景?

 近年來,「情感城市主義」(affective urbanism)、「情感民族主義」(affective nationalism)、「情感氛圍」(affective atmosphere)、「情感治理」(affective governance)等聚焦於情感、空間與地方的相關議題,逐漸受到歐美學界廣泛注意,相關研究更引起熱烈討論。然而,我國學界尚未針對「空間」、「氛圍」與「治理」的相互作用及影響進行較為深入的實證分析及概念介紹。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游尚儒老師基於國際學界正逐步開展的「情感地理學」理論基礎,以及對於空間規劃、城市轉型等重要議題的核心關注,深入探究在特殊時空脈絡中所產生的特殊感受、情緒、感知(consciousness)與經驗(experience),如何在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間中相互碰撞、匯聚,被結構化而鑲嵌在日常生活、決策的動機與行為,以及如何透過空間實踐產生具有支配性影響力的情感氛圍,帶動空間及經濟轉型。

游老師除了在課堂上結合理論與實論分享「氛圍」與「治理」的動態,也連續三年持續以高雄為例,將本土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提升研究的能見度與討論熱度。
2020年游老師在SSCI期刊《情感、空間與社會》(Emotion, Space, and Society)發表「Can affective Atmospheres Justify Megaprojects? A Case Study of‘Asia New Bay Area’ in Kaohsiung, Taiwan」一文,具體解析「情感氛圍」如何透過空間實踐的方式來操作,並呈現特殊時空脈絡中不斷流動、堆疊、碰撞的情感,如何匯聚共同經驗與感受,重新塑造人們的情緒經驗與訴求。 

2021年,游老師也在知名國際期刊《國際規劃研究》(International planning studies)發表「The Emergence of ‘Performative Planning’: A Case Study of Waterfront Regeneration in Kaohsiung, Taiwan」,他跳脫傳統的成本效益分析框架,從「展演式規劃」的角度,探討當代公共空間不斷變動的本質、型態與治理模式,深入分析決策者及規劃者如何將「瀰漫恐懼與焦慮的工業地景」轉換為「充滿期望與願景的感官地景」的空間展演形式,衝擊地方政治及權力結構。 

https://rpb73.nsysu.edu.tw/static/file/234/1234/img/4093/S__43622403.jpg
圖:一系列以高流中心為展演舞台的活動不但提升城市的能見度,也激活民眾對於舊碼頭更新再造的「共同感」與「期待感」,形塑城市轉型的氛圍。(高雄市政府工務局提供)

今年,游老師最新的研究成果「Urban collage: how can affective dynamics shape waterfront landscapes? 」也刊登於SSCI期刊《地景研究》(Landscape Research)。他從較全面而深入的視角,剖析台灣長期南北不均的氛圍如何形成、被驅動、擴散,決策者或規劃者如何藉由空間實踐滿足民眾多元而多變的情感需求,觸發民眾的情感反應,達成特定的政治或政策效果。他也特別以「亞洲新灣區」為例,解釋大型公共建設計畫在被批評為選舉口號、缺乏參與及評估的情況下,為什麼仍然可以受到在地市民的支持與期待,形塑追求「轉型」的城市氛圍,打造不斷進步的共同價值。 

基於前述研究成果,游老師認為,以「情感」為視角在研究分析上確實能夠彌補一般實證研究的不足,也較能夠深入探索城市轉型氛圍的情感動能,檢視情感治理的構成要素、運作與樣態,以及如何影響公共建設的決策、規劃、執行及產出。 

不過游老師也指出,由於「情感治理」需要不斷強化情感氛圍來維持巨型計畫的正當性與合理性,公共建設的重點也就在於激發公眾情緒的共鳴及回應,而不是改進計畫本身的品質和效率。此外,就治理與決策過程而言,必須讓在地居民有更多更有意義、更實際的投入,並且強化市場、政府與地方社會的相互連結與對話,才能真正促成共識及共同目標的凝聚,形塑屬於全體的新價值。

 更多教師研究成果分享https://pam.nsysu.edu.tw/p/403-1234-5066.php?Lang=zh-tw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