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慧/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南部辦公室主任

https://rpb73.nsysu.edu.tw/static/file/234/1234/img/4240/537980409.jpg

周家慧學姊從個人角度分享畢業後如何踏入NGO,以及學習到的實務經驗。學姐所在的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以下簡稱社大全促會),「社區大學」是她工作中主要接觸的對象,也是全國的社區大學平台。為了倡議全台各地都設置社區大學,全促會在1999年成立,最主要的目標其一是談論知識解放,第二是促進公民社會,這個目標至今一直都在追求的。學姐在社大的工作內容可以分成三個面向,第一個是「網絡組織」,目前社大有88所,每所社大進場辦學的時間、特色都不一樣,所以透過跨域連結,可以在集體的工作領域中去改變體制。第二個是「培力」,包括講師的培力、工作者的培力都是非常重要的;第三個是「議題實踐與倡議」,全促會參與很多議題,但大部分的互動對象通常都還是社大,社大其實是地方上很重要的平台,很多議題都會是全促會先進行初步認識,再回到社大一同實踐。

為什麼會就讀公事所?學姊在台北大學地政系就學期間,選修了社區發展的課程,也對相關領域產生興趣。在公事所兩年期間,論文主題是關於「社區保育行動」,研究大家為什麼會對社區保育感到興趣,也非常感謝林新沛教授的指導。剛畢業後想朝社區、社造領域發展,但在當時要找社區及非營利組織相關的工作不容易,普遍還是會在圈子內找人,沒有經驗的畢業生是比較難進入的。經歷了約三個月的求職期,第一份工作是在北投文化基金會擔任工讀生,總覺得還是要試試看,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後來基金會承辦社區大學,工作內容除了原本跑社區以外,在社區大學也有了一些合作機會。學姐曾到旗美社大工作六年,覺得在社大舒適圈待太久了,決定挑戰不同領域,便到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工作。由於基金會是倡議型的組織,和實踐型的社大有很大的差別,因而發現社大這個場域的價值,所以又回到了社大領域,直到現在。

對社大工作者來說,社大是提供給所有人學習的地方,也是一個發展生命、生活跟生態共好,同時實踐公民社會理想的地方,也是終身教育的一環。社大的工作協助學姐培養了很多職場中所需的能力,第一個是「感知與察覺的能力」,因為在社大現場會有很多直接面對人的機會,社大要開什麼課、做什麼事,其實這些都跟感知能力有相關。第二個是「反思的能力」,在例行化的工作當中,如何去發展自己的視野是很重要的,不會是完全照著前輩說的話去做。第三個是「表達與溝通的能力」,在社大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要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在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第四個是「組織的能力」,在工作裡面小至檔案管理、會議記錄;大到全促會對於跨社大的工作都需要組織的能力。所以在社大工作,學習到了如何成為組織者、規劃者、協調者,而最重要的是「生活者」,因為社大遍地在各個不同的地方,必須要跟講師、學員成為當地生活者,才有辦法跟他們一起互動。

而公事所帶給周家慧學姊思考跟找答案的能力,也開啟了新的視野、接觸不同領域,讓她跳脫過去在地政領域所學。也因為轉換場域的學習,距離跟移動也帶來到新的認識,在這過程中學習到許多技能,例如如何跟不同人的溝通合作,也更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對公事所的建議:現在的學生很幸福,跟NGO接觸的管道比以前多很多,大家可以更認識地方並實際參與活動。也期待公事所可以提供更多社區參與的機會,或是跟更多不同領域、類型的組織合作,或許可以給同學更多樣化的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