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研究計畫
年度 |
主持人 |
計畫名稱 |
編號 |
113 | 彭渰雯 | 落/當選之後—女性領導與村里治理之性別分析 | 113-2410-H-110-031-MY3 |
蔡錦昌 | 多元制度邏輯之衝突與調和:台灣企業型基金會推動永續行動之經驗 | 113-2410-H-110-057- | |
謝旭昇 | 活躍超高齡社會的交通移動管理:高齡駕照繳回之公眾接受性、旅運習慣轉變之心理過程、以活躍老化溝通與個人化旅運計劃促進公共/主動交通與生活福祉及其長期跨國社會實驗 | 113-2423-H-110-002-MY4 | |
112 | 蔡錦昌 | 台灣永續發展趨勢下非營利組織與企業夥伴關係之探討:類型建構、經驗分析與批判反思 | 112-2410-H-110-052- |
吳偉寧 | 以「災害心理」落實災害「料想中管理」的公民意識及整備-企業災害整備:災害心理整備衡量架構、調查研究與心理韌性之發展策略(子計畫二)(I) | 112-2625-M-110-002 | |
謝旭昇 | 後COVID-19疫情時代臺灣永續運輸的重構:大眾運輸、主動式交通和綠能運具之發展策略(3/3) | 112-2628-H-110-001- | |
謝旭昇 | 再造永續、安全與健康之自行車交通城市:政策典範移轉以及運具選擇轉變之結構策略與心理策略 | 112-2628-H-110-003-MY2 | |
111 | 吳偉寧 | 大規模傳染病下基層官僚政策執行:心理資本、因應行為、公民參與6C策略 | 111-2410-H-110-026-MY3 |
謝旭昇 | 從「利害關係人參與」到「公共參與」:公共性概念辨析、公民賦權與賦能策略以及公民權力結構變化動態模型 | 111-2410-H-110-055- | |
游尚儒 | COVID-19疫情危機下的情感地理學:情感氛圍與情感治理的動態複雜性 | 111-2410-H-110-086-MY2 | |
謝旭昇 | 後COVID-19疫情時代臺灣永續運輸的重構:大眾運輸、主動式交通和綠能運具之發展策略(2/3) | 111-2628-H-110-002- | |
110 | 游尚儒 | 變動中的公共空間本質與治理策略 | 110-2410-H-110-006- |
蔡錦昌 | 社會創新作為跨部門合作之多元實踐:概念辨明、類型建構及政策評估 | 110-2410-H-110-018-MY2 | |
張瓊婷 | 「無包裝」之價值–探討無包裝消費在台灣之挑戰和阻力 | 110-2410-H-110-046-MY2 | |
彭渰雯 | 培力女性參選村里長之行動研究 | 110-2410-H-110-058-MY2 | |
謝旭昇 | 後COVID-19疫情時代臺灣永續運輸的重構:大眾運輸、主動式交通和綠能運具之發展策略(1/3) | 110-2628-H-110-006- | |
109 |
張瓊婷 |
建構化解消費行為鎖進效應模型雛形 – 以修復權為例(POULIE) |
109-2628-H-110-001- |
謝旭昇 |
健康的人來自可步行的環境?知覺環境可步行性在步行旅次發生、健康及生活滿意度中的作用 |
109-2410-H-110-081- |
|
彭渰雯 |
協商子女姓氏:父姓常規的延續、挑戰與超越 |
109-2410-H-110-031- |
|
蔡錦昌 |
非營利組織、政府及企業互動關係之研究:食物銀行之台灣經驗 |
108-2410-H-110-047-MY2 |
|
吳偉寧 |
企業防災之研究:發展策略、災害防救公私協力與推動因素之分析 |
107-2410-H-110-048-MY3 |
|
108 |
謝旭昇 |
台灣居民及遊客知覺環境可步行性量表之建構及其和步行行為之關聯 |
108-2628-H-110-007-SSS |
蔡錦昌 |
非營利組織、政府及企業互動關係之研究:食物銀行之台灣經驗 |
108-2410-H-110-047-MY2 |
|
彭渰雯 |
大學生對無性別廁所的態度認知、使用經驗與影響因素探討 |
108-2410-H-110-041- |
|
謝旭昇 |
社會互動下汽車使用削減之心理決策過程及公眾接受度 |
107-2410-H-110-082-MY2 |
|
吳偉寧 |
企業防災之研究:發展策略、災害防救公私協力與推動因素之分析 |
107-2410-H-110-048-MY3 |
|
107 |
張瓊婷 |
從以消費為基礎的經濟轉變至以分享為基礎的經濟之轉型模型建構(SOP) |
107-2628-H-110-002- |
吳偉寧 |
企業防災之研究:發展策略、災害防救公私協力與推動因素之分析 |
107-2410-H-110-048-MY3 |
|
彭渰雯 |
慢速革命還是作文比賽?「性別主流化」在地方層級的變與不變 |
106-2410-H-110-028-MY2 |
|
106 |
彭渰雯 |
異性戀主義下「性少數」大學教師的學術勞動處境初探 |
106-2629-H-110-001- |
張瓊婷 |
分享型經濟影響永續發展之評估標準建構(SE4SD) |
106-2410-H-110-054- |
|
吳偉寧 |
防災社區之研究:類型與調查示範社區實施成效 |
106-2410-H-110-032- |
|
彭渰雯 |
慢速革命還是作文比賽?「性別主流化」在地方層級的變與不變 |
106-2410-H-110-028-MY2 |
|
吳濟華 |
都會區公共設施網絡空間區位配適性與居民活動行為之研究-以高雄都會區為例 |
104-2410-H-110-018-MY3 |
|
105 |
張瓊婷 |
分享型經濟對於氣候變遷減量與調適影響分析之整合架構(SEMA-IF) |
105-2410-H-110-062- |
吳偉寧 |
地方政府市民服務系統之研究 |
105-2410-H-110-001- |
|
彭渰雯 |
制度創新與政策改革:北歐經驗與台灣行動-(子計畫二)協力治理架構下的國家社會關係:臺灣與北歐公共管理者的作法與挑戰 |
104-2420-H-110-001-MY2 |
|
吳濟華 |
都會區公共設施網絡空間區位配適性與居民活動行為之研究-以高雄都會區為例 |
104-2410-H-110-018-MY3 |
|
104 |
彭渰雯 |
制度創新與政策改革:北歐經驗與台灣行動-(子計畫二)協力治理架構下的國家社會關係:臺灣與北歐公共管理者的作法與挑戰 |
104-2420-H-110-001-MY2 |
郭瑞坤 |
地區治理與公民社會實踐 -- 培力潛力型NPO / NGO為社會企業並參與公共治理之整合型研究 |
104-2410-H-110-082- |
|
張瓊婷 |
洪水管理中的風險移轉機制探討 |
104-2410-H-110-072- |
|
吳濟華 |
都會區公共設施網絡空間區位配適性與居民活動行為之研究-以高雄都會區為例 |
104-2410-H-110-018-MY3 |
|
林新沛 |
一個低碳飲食行為模式的驗証 |
104-2410-H-110-012-SSS |
|
汪明生 |
準理性認知與發展階段觀點之跨域治理步驟與風險溝通策略研擬-以高雄自由經濟示範區為例 |
102-2410-H-110-041-SS3 |
|
103 |
郭瑞坤 |
地區治理與公民社會的實踐:以創新培力(empowerment)機制促成NPO/NGO參與地區治理之實踐與評估之整合研究 |
103-2410-H-110-066- |
林新沛 |
不同操作定義之脆弱感與嚴重感如何影響氣候政策支持度 |
103-2410-H-110-065- |
|
張瓊婷 |
自然災害管理之風險溝通分析 (RiCoA) |
103-2410-H-110-058- |
|
吳濟華 |
地方治理與環境永續之涵納型創新制度建構與治理機制之研究 |
103-2410-H-110-032- |
|
張瓊婷 |
資本方法解析氣候變遷調適策略:台灣與荷蘭治水案例探討 |
103-2410-H-110-002- |
|
汪明生 |
準理性認知與發展階段觀點之跨域治理步驟與風險溝通策略研擬-以高雄自由經濟示範區為例 |
102-2410-H-110-041-SS3 |
|
102 |
吳濟華 |
環境治理定向績效管理與制度量能提昇之永續驅動策略研究-地方環境治理困境永續驅動策略與機制建立~ 地方環境治理暨生態城市智慧成長管理驅動機制(III) |
102-2621-M-110-001- |
郭瑞坤 |
地區治理與公民社會的實踐:創新NPO/NGO培力模式之研究 |
102-2410-H-110-071- |
|
林新沛 |
氣候政策支持度模式與氣候政策框架作用之驗証 (II) |
102-2410-H-110-053-SSS |
|
汪明生 |
準理性認知與發展階段觀點之跨域治理步驟與風險溝通策略研擬-以高雄自由經濟示範區為例 |
102-2410-H-110-041-SS3 |
|
汪明生 |
公民治理與社會發展的課題分析與參考架構-以高雄地區1989-2011的環境管理、都會治理、兩岸交流與公共事務教育為例-總計畫含子計畫 |
101-2420-H-110-005-MY2 |
|
彭渰雯 |
公民參與的協力治理之制度條件與民主課題:治水與性別領域的比較 |
100-2628-H-110-010-MY3 |
|
101 |
吳濟華 |
環境治理定向績效管理與制度量能提昇之永續驅動策略研究-地方環境治理困境永續驅動策略與機制建立~生態績效評量工具應用與實證(II) |
101-2621-M-110-001- |
汪明生 |
公民治理與社會發展的課題分析與參考架構-以高雄地區1989-2011的環境管理、都會治理、兩岸交流與公共事務教育為例-總計畫含子計畫 |
101-2420-H-110-005-MY2 |
|
林新沛 |
氣候政策支持度模式與氣候政策框架作用之驗証 |
101-2410-H-110-075- |
|
郭瑞坤 |
以社區營造為基礎之大規模災難後社區重建之治理模式研究 |
101-2410-H-110-073- |
|
彭渰雯 |
公民參與的協力治理之制度條件與民主課題:治水與性別領域的比較 |
100-2628-H-110-010-MY3 |
|
100 |
彭渰雯 |
公民參與的協力治理之制度條件與民主課題:治水與性別領域的比較 |
100-2628-H-110-010-MY3 |
吳濟華 |
環境治理定向績效標竿管理與地方永續驅動策略暨機制建構之研究-地方環境治理困境永續驅動策略與機制建立(I) |
100-2621-M-110-001- |
|
郭瑞坤 |
社區培力對社區居民災害知覺、環境態度和行為之影響研究 |
100-2410-H-110-062- |
|
林新沛 |
氣候變遷政策接受度:以保護動機理論、責任感和主觀替案效果預測 |
100-2410-H-110-053- |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年度 |
主持人 |
計畫名稱 |
113 | 蔡錦昌 | 如何運用地方本位教育觀點結合全英語教學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一個實物銀行場域與社會行銷課程的合作嘗試 |
謝旭昇 | 如何降低永續行動之倦怠?在環境教育中應用「工作要求─資源理論」促進大學生永續消費行為 | |
112 | 蔡錦昌 | 全英語教學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之結合:以實物銀行作為社會行銷課程之實踐場域 |
謝旭昇 | 客觀資訊提供法:理解利環境行為轉變的無形與長期效益之環境教育溝通 | |
111 | 謝旭昇 | 經驗活化法:以「暫時性結構策略」促進環境教育之成效 |
110 | 蔡錦昌 | 社會行銷教學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食物銀行場域之探索 |
謝政勳 | 青年參與在地生活文化記憶之重現與創新─TIMM Model的應用 | |
謝旭昇 | 知行落差的消弭:主動式做中學的環境意識與行為轉變 | |
109 |
蔡錦昌 |
從進入農村之公共事務實習課程詮釋學生如何理解及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建構式紮根理論的途徑 |
108 |
蔡錦昌 |
大學社會責任在都會與農村社區實踐之成效評估:問題導向學習之途徑 |